金秋将至,原阳县的田野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近日来,原阳县供销社组织开展的农作物病虫害无人机统防统治作业正如火如荼进行,在大宾镇王营村的玉米田和太平镇菜吴村的水稻田,见证科技力量为秋收筑牢“防护屏障”的生动实践,感受科技为农业生产带来的变革。
无人机团队:“智能飞防”让防治效率翻倍
当前正值玉米生长关键期和水稻孕穗期,也是病虫害高发时段。往年此时,农户们常需背着药箱穿梭在闷热的玉米地里人工喷药,不仅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还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药粉喷施不均,影响防虫效果。原阳县供销社此次组织出动15台无人机,对全系统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4万余亩玉米和水稻进行飞防作业,预计2天左右全部完成喷洒。针对不同农作物,提前对飞手进行培训,将参数进行统一调整。玉米参数调整为高度2米5到3米,宽度6米,速度每秒70公分,水稻高度为2米到2米5,宽度为6米,速度每秒70公分,每架无人机每天可以工作1500~2000亩,相比人工效率提升了几十倍。而且可以做到精准喷洒,不重喷、不漏喷,有效防止病虫害发生。
在太平镇菜吴村的水稻田埂上,原阳县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振邦看着无人机掠过稻田留下的药雾,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下视频。吴振邦说:“我们合作社水稻绿色种植2400亩,现在进入水稻防控阶段,主要防控稻苞虫、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现在我们利用飞防队,2400亩预计一天就可以打完,无人机打药均匀,每个角落都可以打到,确保我们秋收在望。”
科技防控为秋收“上保险”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一般属高温高湿所致,尤其是大雨过后易产生高温高湿,因此原阳县供销社与农业农村局强强联合,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对玉米、水稻大小斑病,玉米茎基腐病,水稻稻瘟病进行重点防控,对选用的杀虫剂、杀菌剂和营养剂进行合理配比,达到防病不见病,防虫不见虫的效果,为一喷多促提供科技支撑,特别是近期玉米茎杆高、密度大,水稻地面滑,人工操作困难,采取无人机飞防作业非常必要,为今年秋粮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截至目前,原阳县供销社已完成全系统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4万余亩玉米和水稻的飞防作业。从人工喷洒到无人机飞防,无人机的“翅膀”正为粮食丰收插上科技的动力,无人机掠过田野留下的不仅是药雾,更是科技为秋收注入的信心与底气,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